close

池橋的觀後心得

       台東院線結束那天晚上製片問我「五個故事裡你最喜歡的是那一個故事?」,喝了一手啤酒後的我沒能作出太多的思考,憑著二十天下來觀眾的反應加上最後一天我才有機會半場半場地看完電影的條件下,我說「我喜歡不倒翁那段,因為我聽到的笑聲最多」,說完後我再喝一口啤酒,後來我想想這是我看了最開心的一段,而我最喜歡的是那段呢?也許不是不倒翁,而是「一條名叫長長的蛇」那個故事,每當電影散場時小朋友給我的答案也是這樣,比較多小孩喜歡名叫長長的蛇,「也許是因為色彩繽紛的關係吧所以小孩喜歡」,那時我還沒能好好看完整部但事前導演已經讓我看了這個片段,因此我下了這樣的註解,而我是大人了怎能和小朋友喜歡同樣的地方呢豈有這樣的道理,我不知道在堅持什麼就是不願承認,酒醒後我又想了一遍製片問我的問題,「我喜歡那段?」。

  電影這樣的東西該如何註解?是攤坐在電影院裡的位子上,讓環繞的立體音效和炫目的光線剌激身體的兩感就行了嗎?看著現實生活中無法見到或不易見到的影像大量出現在眼前,讓自己累積的心跳在最後一口氣吐出大喊一聲「好爽」,然後當像我這樣被問到「你看到了什麼?你喜歡那段情節」時卻什麼都答不出來,可以稱為「好電影」嗎?亦或是還有其他條件才能讓電影不只是電影那麼容易被註解?我不是在否定花費大成本和創新特效的心血,這些都是被電影存在的需求,必竟我也喜歡那樣的電影每個人需要的面向因時而異,只是總覺得「似乎還欠缺個什麼」的感覺。

  這幾年台東沒了電影院所以我幾乎沒看電影,慢慢的連電視都很少看,所以新的電影我是不知道的,容我舉個古老的片子來說明我想表達的東西,大學時現代文學老師要我去看一套電影,很有名的「三色電影,紅色情深、藍色情挑、白色情迷」,年代真的太遠所以那時我只找到藍色和紅色,隔了近十年後我才又找到了白色,那時的電影當然沒有炫目的特效和立體的配樂,但如果能用心用力去思考的話就可以強烈感受到導演想要表達的「主題」,紅色是熱情,但不是赤身裸體炙人的那種放浪,而是感動一顆老法官看盡人情炎涼後得到的溫和熱度;藍色是博愛,不是見人就愛的那種濫情,而是把悲傷化為去接受一直支持著丈夫的那位外遇對像的博愛;白色是自由,被背叛的丈夫想盡辦法終於可以報復騙走他所有一切的妻子的那一刻,他原諒她而得到自由,這三部電影很有名,主題也很明確,只要用心用力去看就可以得到電影想要表達的主旨,很多好電影被歸類在這個區塊,但電影只能是讓觀眾「被動的接受」嗎?我再說一次我不是否定這類電影深刻描繪情感的努力,這也是電影存在的條件,的確我也喜歡這類電影,但「我」、「觀眾」的地位在那呢?

  在我守著門口賣票而不得閒進場看「不倒翁」的這十九天裡,有幾位朋友看完後對我說「看不懂」,很簡單的一句話,很多人常會把這句話掛嘴邊,我對這句話是「深惡痛絕」的,好像說了這句話後就可以「等著」別人來為自己「從頭」解說一遍,而「自己」就可以像「聽」一部充滿聲光的電影一樣不用思考而平白得到,其實想想有人會這樣說也不是難以想像的事,必竟看電影的觀眾裡一直以來都有這樣一大塊等著被剌激的族群,我是不會對他們「解說」的,修行在個人不是嗎?

  問題在於為什麼看「不倒翁的奇幻旅程」會有看不懂的人出現這點上,是因為「不倒翁」缺少了聲光剌激嗎?還是「不倒翁」根本沒有「主題」?從導演和製片請來動畫團隊花了三年時間才完成這部電影來看,第一點是不成立的,我想問題出在第二點上,的確這部電影沒有「明確的主題」,很多老師看完後硬要向我說明五個動畫所代表的五個人生意義,其中一位就是我國中恩師,也是把我找來參與這案子的那位老師王老師,我不會說她不好更不會說老師錯了,老師真的沒錯她自己解讀出了裡面的「主題」更難得的是她樂於和學生們分享,而被她分享的對像裡包括我和另一位說「看不懂」的那位觀眾,這位仁兄那時的表情不知是同意呢?還是不以為然?總之我看不出他有「聽進去」的樣子,或許老師說話時不夠「剌激」吧?這一切在我還沒能「好好看完」電影時都像是迷團,為什麼有人看不懂?為什麼有人不願意看?明明每場我總是能聽到小朋友的笑聲和掌聲不是嗎?為什麼反而是大人出了問題?

  「不倒翁」在台東放映的最後一天我終於可以看完整部電影後我知道了,這部電影「真的」沒有「主題」沒有「寓意」,但我認為沒有「主題寓意」才正是「不倒翁」的「主題」,別忘了導演拍這部片為的不是滿足空著腦追求聲光的年青人,更不為了滿腹委屈想要復仇的憤恨靈魂,而是有著無限想像不可被低估的孩子們,和帶領小孩成長的大人們。

  電影裡田邊總是想要玩「接故事」的遊戲,即便是初次和小咖見面時也是一樣「小咖我們來玩接故事的遊戲好不好?…」,有時是田邊開個頭小咖或小咖的老師說一段田邊再說一段,有時是小咖開個頭田邊接一段小咖再加一段,所以這個故事是田邊偷了小咖的呢?還是小咖拿了田邊的?真的是田邊偷了那個小孩的故事嗎?或是田邊「幫忙」他把一個想法發展成一個故事呢?每個故事都有個被想出來的企機,誰願意花時間陪小孩去創造這樣的機會才是最重要,整部片裡我認為這點可以勉強被說是「主題」,這個主題就是給觀眾一個開端一個點和無限空間,讓觀眾自己去聯想發展以至於回到現實生活中時身體力行和孩子們一同開發故事活化他們的想像力,而不是很簡單很單純的「給」觀眾死板板的「教育」或「灌輸」,對我來說我愛死這部電影了,我是個「讀者反應理論」的決對擁護者,能有一部電影讓我愛怎麼解讀就怎麼解讀是件多麼幸運的事啊。

  那天製片問我五個故事裡喜歡那個故事,我回答「不倒翁」現在我後悔了,我想改成「名叫長長的蛇」,因為這個故事是田邊一句小咖一句的接力而成的,所以讓我最感動,像我就沒機會說「哈利波特因為長期被姨丈欺侮所以變成壞小孩,總是濫用與生俱來的魔法為非作歹…」不知道羅琳會怎麼接下去?

  在那十九天不能看只能「聽」電影的日子裡,我也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從以前的經驗裡只要正片播完開始上字幕時觀眾就開始散場,但「不倒翁」的觀眾們卻往往待到全部的歌都播完後才不甘願的出來,後來我終於可以看完電影後我才知道原因,小咖轉述田邊的話說「故事像石頭上會冒出的芽,因為它的根一直長一直長…」之後根就像貫入整個大地吸取養份一樣,這個意象對我來說太深刻鮮明了,黑底的布幕中有不斷延伸分枝開展的根再配上輕快的音樂,根上有憑空冒出的人偶、熊寶寶…黑暗無垠的海裡有水母星星…而更多的是在幕後努力付出的工作人員名單一個接一個長在根上,如果你認真看很容易看出這段是用3D的方式製作而成,精彩細緻程度不輸其他動畫,這些為數龐大的導演、製片、工作人員們、水母、星星、熊寶寶…就像灌溉故事的養份,要用多少心血才能讓石頭上冒出一個芽,而不倒翁的故事就是這樣才得以展開,這個表現手法真是太神奇了!我可以再改一次「我最喜歡的一段」嗎?我最喜歡片尾,但我要強調其他的我也都喜歡,真的。

  如果有機會我想再和導演製片擁抱一下好好謝謝他們,如果只能握握手也好,必竟導演好像也說過「我不要給觀眾什麼確切固定的意象,我要他們自己去想自己去解讀」,我終於找到了另一個「讀者反應理論」的擁護者了,也終於找到一部讓我自由的電影。

                台東區專業售票員 池橋 101/05/1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不倒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